|
朋友转来“微靖江论坛”链接,赫然见到**人“周杰”所发的关于“实名爆料号称**城医院的医德败坏”的帖子,以及一些本地ID的回帖。身为新桥人,看到针对家乡的负面帖子,确实感到很痛心。但细细想来,网上有这样的声音其实也挺正常。我宁愿相信很多人并没有认真看过帖子,也并未深入思考过相关问题的根源。
古人说,“医者仁心”。这是医者的初心,在日渐紧张的医患关系中,已是何其脆弱又何其艰难。医学是世界上最玄奥甚至最贴近神学的一门自然科学。博大精深,且至关重要。无论是谁,毕其一生学习,也无法穷尽医学所有奥秘。现代医学不能治愈所有疾病,这是普遍的共识。美国医生E.L.Trudeau有一句名言:“有时去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去安慰”。人们常常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经典镜头,医生对病人家属无奈地表示“你来晚了。”可现实却是,患者及家属通常不愿接受。各大媒体不时爆出的医闹事件、伤医事件,无声地控诉着这个世界对医生行业的“刻薄”。是爱是憎,全凭是否合乎时宜。当“非典”“禽流感”“艾博拉”危机来临,医生成了抵挡病魔的白衣天使,为世人颂扬称道。当天使化身因分科和能力差异,不能解决患者病痛问题时,医生以及医疗场所瞬间成了众矢之的。
“病人狠似郎中”,是沙上话的一句俚语。我和楼主一样都是**人,想必都曾听过。当这么一句针贬社会现象的方言,竟然蔓延成一种普遍心态和社会现象,曾经激荡满怀的仁爱之心,曾经忘我施治无数羸弱生命,都改变不了医生执业环境被肆意践踏的现状。医生愿以患者为中心,患者多以己见为认知。试问,包括楼主“周杰”在内的所有人,还有多少人是打心眼里尊重医生这一行业的。我曾亲眼见到,个别患者甚至左右医生处方权,要求医生为其点单式或“挂水”或住院,不予满足则四处投诉。这一歪风渐炽,让法律授予医生独立看病的权利情何以堪。
楼主“周杰”自云实名爆料,从其陈述的就医经过看,“医德败坏的个别医生”应当指的是六楼值班医生毛某,“态度不是很热情”,“许久等待之后”,“还没等我说几句, 某医生直接回复:你这个我看不了,明天去看儿科!”字里行间,该医生行为并无明显失当之处,如果说可能存在不到位,顶多也就是医患沟通不够细致,因为文字中没有更具体的描写。然而在“周杰”这里,转科就是不施治,医德就此败坏。
基层医院是为解决病人基本医疗需求而设。由于医务人员和业务能力限制,医生根据病情需要作出检查、诊疗、治疗或者转诊和转科的处置,都是正常的工作内容。楼主“周杰”家的孩子14个月,指导并引导他们去儿科看病或者去靖江市人民医院看病,这是身为医生的应尽之义。国家放开二孩生育政策,儿科医生缺口更大,大部分基层医院没有能力开设专门的儿科,甚至儿科医生都没有,让内外科医生看儿科病,实属勉为其难,且承担着巨大的职业风险。因为跨科看病属超范围执业,是超出法律许可权限的“越位”。但“周杰”的理解似乎是,“我来找你看病,你就必须得看”。引导次日至儿科看病,就是“医德败坏”。不得不说,这是一个具有排他性的畸形逻辑。假如该医生确实违反了医学法律法规、职业规则,或者医疗行为存在明显的失误,那么依法依规进行调查或惩处,想必人人都会双手赞成。而不幸的是,有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,没有理由也要从鸡蛋里挑骨头,指责相关医生和医疗机构,一边倒的回帖和跟风就是最有力的证明。
“我的天,若不是无可奈何,谁会大过年的大晚上去医院找医生”。貌似言之凿凿,其实难以自圆其说。靖江不大,从**城至靖江医疗能力最强的市人民医院也不会超过半小时车程,如果病情需要,120转诊也非常方便。而在病情不是很重的情况下,建议其第二天来看儿科天经地义。那么,再看楼主的“无可奈何”,是不是主观成分居多了呢。
孩子生病,家长揪心,这种焦灼的心情可以理解。但决不是不分青红皂白武断干涉医疗行为的借口。想必很多人还能记得,2014年2月25日凌晨,南京口腔医院小护士陈某被病人家属殴打至瘫痪,施暴的两人均为国家公职人员。2000年-2015年,我国媒体报道暴力伤医事件共290起,呈现明显逐年上升的趋势。对医生诊疗行为心怀不满,利用网络平台进行“实名举报”,形式上与打人有着明显不同,但报复相关医生和医院的背后动机完全一致,这是典型的“网络软暴力”。
对于患者的无理取闹,大部分医生只能选择原谅,他们甚至会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理解他们,但几乎没有患者愿意站在医生的角度考虑过。在生命面前,尊严、委屈都已微不足道,但长此以往恐将无医可医。据研究者统计,超过 84% 的中国医学毕业生最终不会当医生。《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》中显示,60% 的医生不愿意自己的子女从医。就当下的舆论环境,楼主“周杰”,你愿意你14个月的孩子将来长大了当医生吗?
健康是一切幸福生活的基石。所有医务工作者从入行的第一天起,就把维护人民健康当成了毕生的职责与担当。用一生的辛劳与坚守践行《希波克拉底誓言》。当医生需要戴着钢盔上班,当医生工作时需要用录音保全证据,当媒体舆论沦落为个人发泄情绪的工具,这将是整个社会的悲哀。世人身体患病犹可医治,世风与人心出了问题,只怕短期内很难恢复健康。
|
|